思想决定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

作者:周鸿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06-25 人气:2319

我们在大量的数学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学中,关注思想性严重不足,数学教学缺乏整体性、结构性,从而也就缺少了应有的“大气”而陷于细枝末节的“小气”。因此,数学教学改革中,强调“思想性”“整体性”“结构性”应当成为努力的重点。但是,如果思想不落实在“细节”上,也就是在具体操作上得不到体现,那么“思想”就只是一种“空想”,对学生的发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首先思想方法的总体上的把握和领会,例如,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中,首先对推导公式的思想方法——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为依据和出发点,对“如何用nd(q)a1an表示Sn”进行讨论——是大家都会认同的。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方法1:错位相减法

方法2:提取公比q

方法3:利用等比定理

    ……

不同的结构分析,产生不同的思想方法,进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 已知P是直线3x4y80上的动点,PAPB是圆x2y2

2x2y10的两条切线,AB是切点,C是圆心,求四边形

PACB面积的最小值.

解:方法一: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当动点P沿直线3x4y8

0向左上方或向右下方无穷远处运动时,直角三角形PAC的面积

SRtPAC|PA|·|AC||PA|越来越大,从而S四边形PACB也越来越大;

当点P从左上、右下两个方向向中间运动时,S四边形PACB变小,显然,

当点P到达一个最特殊的位置,即CP垂直直线时,S四边形PACB应有

唯一的最小值,此时|PC|3

从而|PA|2.

(S四边形PACB)min2××|PA|×|AC|2.

方法二:利用等价转化的思想,设点P坐标为(xy),则|PC|

,由勾股定理及|AC|1,得|PA|

从而S四边形PACB2SPAC|PA|·|AC||PA|,从

而欲求S四边形PACB的最小值,只需求|PA|的最小值,只需求|PC|2(x1)2

(y1)2的最小值,即定点C(1,1)与直线上动点P(xy)距离的平方的

最小值,它也就是点C(1,1)到直线3x4y80的距离的平方,这个

最小值d229

(S四边形PACB)min2.

方法三:利用函数思想,将方法二中S四边形PACB

y3x4y80中解出,代入化为关于x的一元函数,进而用配方法

求最值,也可得(S四边形PACB)min2.

开阔思路 提炼方法.本题的解答运用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运动变化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以及配方法,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问题快速得以解决.

其次,在有了某种想法,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考方向后,在把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细节。细节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大好时机,当然,对于“细节”可以有进一步的认识。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要注意,一是注意区分“细节”与“细枝末节”;二是要注意学生的“细节”。

第一,事实上,人们对数学的“细节”会有不同理解。例如,对基本事件的“不可再分”的理解,是对于确定基本事件“以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为依据”,“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的“不能再分”还是理解是否可以是“不必再分”的结果,读者可以讨论。事实上,上述不同源于对“一个结果”的含义的不同解释。显然,对“细节”的这种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注意学生的“细节”,也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水平、思维过程的细节。例如,课本在阅读“判断整数 大于2)是否为质数”的程序框图时,学生对判断框中的“ ”后的走向有疑惑:“ ”是一个式子成立还是两个都成立呢?“ ”成立后怎么还问“ ”是否成立?经过分析,找到了原因,形成了化解的方法:先为学生架一座“桥”——将“自然语言”直接翻译成用文字语言描述的“程序框图”,再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反思后的教学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的效益一定会大大提升。所谓的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数学思维过程的脱节是一个重要环节。“认真研究数学差生的教学规律”,勇敢地“迎接这份远比教好优等生艰巨得多的工作挑战”,而且将这样的思想落实在“细节”上:对造成“差生”的原因、到底“差”在那里、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实践表明,教师这样关注“细节”,“差生”是完全可以转变的。

第三,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中“细枝末节”的把握,理解。提升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素养。例如,三角函数章节中等角定理β=α+2kπ(kZ)。K属于整数不可漏掉。解析几何章节中直线斜率K存在与不存在的分类讨论。逻辑语言中,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的区别、表述的不同。诸如此类,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思想决定方法,细节决定成败”。数学概念理解得是否深刻的标志是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是否准确。但理解“细节”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思想”的指引,这样才能把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融合一起,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