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案例选取浅探

作者:罗美仔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07-25 人气:2181

      摘要:采用案例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也是推进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课中案例选取存在的不足及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有“罕譬而喻”的教学思想,即通过讲解、分析例子,让学生明白道理。“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行抽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知秩序,案例教学法体现了这一认识规律。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Gase Study),兴起于20世纪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然后在医学和工商管理教学领域中得到推广,继而成为当今世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上述诸多优点,案例教学法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课堂教学章节内容的不同、教师教学策略的不同,许多教师在案例的选取上存在诸多有待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选取不够典型。一些课堂经常出现案例与理论不能有机结合、生搬硬套的情况,导致案例与理论相脱节,案例教学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案例选取过于花哨。有些年轻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一节课会用上20多张甚至30多张的幻灯片。资料的数量是提高了,但使用质量就明显下降了。

3、案例选取过于陈旧。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模块时,有些教师还在引用雷锋的事例,结果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场面。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一轮改革。”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的条件。”两者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努力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案例。如何选取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案例要体现生活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要合一。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教学案例选取要贴近生活实际,把思想政治教学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去,使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学生群体生活环境决定他们对生活认识的宽度和深度,课堂教学案例如果来源于具体、现实的生活感悟,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选取的案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或者选取的案例过于生疏,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教学效率势必大大下降。

例如,在听一次市级的优质课比赛中,在教学“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知识时,由于是教材难点,只凭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比赛选手播放了一段央视《是真的吗?》栏目关于“公牛是否会被红色物品激怒”的视频,学生兴趣盎然,都为日常生活中一直所坚持的传统认识被颠覆而感到惊讶、好奇。比赛选手趁机提出问题:视频中,关于“公牛会被红色物品激怒吗”这一观点,网友们各执一词,真相小分队通过几次现场试验,最终得出结论:“公牛不会被红色物品激怒,而是因为人们的频繁动作激怒了它”。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然得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再从理论上阐明原因,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案例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趣味案例的高中生占85%以上。选择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注重趣味性,也是案例选取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例如,在教学“股票投资的特点”知识点时,学生能够感性上得出一个结论:股票具有高收益的特点。笔者接着抛出问题:“收益高,风险又如何?”稍作停顿后,笔者出示了以下“2011年中国股民的打油诗”:

在中国股市破了2300点的这一刻,被套股民沉痛地召开“追悼会”。他们调侃道:买了浦发,白了头发。买了太保,三餐不保。买了人寿,越来越瘦。买了平安,彻夜不安。买了工商,全身是伤。买了中石油,干烧不放油。买了中石化,直接去火化。买了中水电,媳妇说再见。

学生看完,哄堂大笑。笔者趁热打铁,马上追问:

⑴这说明股票投资又有什么特点?(风险大)

⑵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看待股票投资的特点?(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

⑶从中可以推测出,收益与风险成什么关系?(成正比关系。收益超高,风险越大。反之亦然)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紧密连接,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点燃了学生的回答热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案例要凸显价值引领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丰富的知识给养、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和指导,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不断传递正能量,用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浸润学生心灵。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时要投入真情,做到以情动人,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如在教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我利用历史故事:朱元璋的父母是农民,“田无半垄,地无半分”,靠给地主打工维持生活。朱元璋16岁那年,家乡遭遇天灾,之后又闹瘟疫,15天内父母相继病亡,留下他和哥哥兄弟二人,可是连一块下葬双亲的地都没有。兄弟两个到地主家想讨一块地安葬父母,结果被地主骂着赶了出来。朱元璋的一个名叫刘英的好朋友,其父母同情朱元璋,送给他一小块地,其父母才有了葬身之地。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当时雪中送炭的刘姓人家被世袭封侯。

为什么那个时代,一对夫妻给地主累死累活地当长工,养两个孩子那么艰难,死时穷得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变得可感可知,继而鲜活起来。

案例本身是载体,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情感发力,教育无痕。试想,在封建社会,一个是半个月内失去双亲、家中一贫如洗的朱元璋,尝尽人间苦难,后来取得人生的“巨大成功”;一个是得知朱元璋家中遭遇巨大不幸,伸出援手、雪中送炭的邻居。案例所蕴含的现实教育价值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作用,即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的作用。

四、案例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将案例教学法搬到政治课堂中来,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堂学习的气氛比较好,所以部分教师就将大量的案例搬进政治课堂,对案例的分析占据了大量的政治课教学时间,导致了课标教学浅显化,课堂气氛活跃表面化。学生在缺乏基本知识的状态下分析案例,虽然好奇心满足了,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内化,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空话。

虽然新课程标准不再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基础知识在政治课教学和高考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是在基础知识的教授上倡导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鉴于此,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不能仅仅用案例搪塞学生,而应该综合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适度地选择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发展。

例如:在听一次“体味文化”公开课教学,教师新课导入后,学生分别表演了小品《不差钱》、豫剧《花木兰》片段,学生像模像样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紧接着一个男生又表演了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略带滑稽的假声表演,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听课教师也被逗得忍俊不禁。接下来授课教师以PPT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走马观花地欣赏了中国杂技表演、故宫、龙舟赛、泼水节、祭孔大典、埃菲尔铁塔、克里姆林宫、比萨斜塔、凯旋门等,意在通过这20多张图片让学生领略文化的多样性;还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视频,介绍江南的婉约、四川的热辣、山东的豪爽、东北的纯朴等,一道道美食引得学生一个劲地咂舌赞叹……从表面看,课堂内容精彩丰富:有学生表演,教师课件展示和介绍,笑声阵阵,掌声热烈,好不热闹。但听课教师感觉这仿佛是在看一场文艺演出,而不是在听思想政治课。教师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点拨和启发的时间有限,最后只草草做了“点晴之笔”。课下询问学生“文化是什么”,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诚然,文化课的讲解需要丰富的案例,以便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思维、感受新知的平台。这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但凡事总有个度,为了取悦听课教师而大量填充素材,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违背了案例选取应遵循适度性原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思想感悟。

总之,案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案例,才能让政治课堂愈发精彩,使德育主阵地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 1 ]王宝义.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原则【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11

[ 2 ]陈伟峰.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M】,教育界,2011

[ 3 ]孙立祥.“问题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