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造成高一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作者:吴显标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07-28 人气:2023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严峻形势——存在相当一部分的数学学困生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用数学统计方法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探究造成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从四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数学学困生“困”在何处,从而为高一数学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辅导学困生,提高其学习的适应性找到依据。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    问卷调查    非智力因素

 

 

正文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目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内在的和外在的非智力因素,导致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或数学成绩落人之后,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很远。特别是高一年级是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关键时期。数学成绩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后继的学习,也影响学生其它目的学习。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探索造成高一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何为“学困生”?教育专家钱在森等人主张用“学习困难学生”一词,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这个界定基本类似于学业不良学生[1]。数学学困生就是指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

 

二、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问卷调查

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每个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地开展各类辅导活动,提高学习适应性。因此,我对高一年级的70名(智力有明显异常者除外)数学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社会因素。第二:家庭因素;第三:教师因素;第四:学生自身因素。调查统计表如下。(其中A为较好或较强或较高或较多;B为一般;C为较差或较弱或较低或较少。)

项目                   情况

A

B

C

社会因素

电脑、游戏、电视、手机等

58

8

4

“读书无用”等言论

51

5

14

家庭原因

父母的文化程度

10

48

12

父母的管教方式

10

17

43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或期望)

16

42

12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

40

25

5

数学教师因素

教授数学的方式

42

25

3

教育方式

47

19

4

对你的态度

15

30

25

对你的期望

2

18

50

学生自身因素

学习数学的态度

5

17

48

学习数学的方法

6

15

49

学习数学的兴趣

4

16

40

数学的学习习惯

6

26

38

数学思维习惯

4

23

43

 

三、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归因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对数学学困生内外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统计结果发现,数学学困生往往具有以下的情况:

1、社会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无用论”的社会风气、电脑、游戏、手机、电视节目等对学生影响较大。72.9%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对他们生活有什么好处。在他们看来,学习语文对自己的生活、人际交往会有一定的用处,而数学,只要学好小学数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简单的方程)就足够了,高中的数学枯燥乏味难懂,在现实生活中仿佛也没什么用处。825%的学生经常玩电脑、玩游戏、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往往超过3小时。科技的发展在便捷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以其独有的魅力深深吸引我们的学生,因此要学生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完成一道数学习题的思考的确很难。

2、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中发现61.4%的学生对家长的管教方式不满意,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3%,而较低的或为文盲的占17.1%,能对孩子高一数学学习进行辅导的几乎没有。只有22.9%的父母对子女寄以较高的期望,也有少数家长对子女学习不闻不问。

3、教师原因

调查发现,28.3%的学生认为导致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这些学生中有的认为数学教师太严厉太刻板,或对自己关注不够,或不闻不问。这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了消极作用,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也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教师的上课方式质疑:认为教师上课时有的概念讲解不透彻,没有引用实例深化理解;有的证明题讲解时逻辑结构不清晰;有的知识点讲解得深奥难懂不得法,不能深入浅出;有时板书过于随意、潦草;态度有时不够亲切,较为粗暴等。这些都让他们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本身的素质有限,在调查中虽然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4、学生原因

1)生理发展不平衡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能力有机的综合构成的[2],对于学困生来说,虽然其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智力结构中的诸多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同样会导致其学习数学产生困难。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有的数学学困生语言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就是学生的左脑发展优于右脑的原因。

2)性格存在缺陷

数学学困生往往学习上缺乏上进心,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容易消沉,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较差。调查显示,72.67%的学困生在数学课上精力不够集中:或经常走神、或趴桌上睡觉、或看课外书。51.67%的学困生特别怕做数学作业,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一遇到难题就望而却步,既不思考也不问,要么抄袭要么干脆不做,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

3)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在数学学困生中对学习数学完全没有兴趣的高达57.1%.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能获得成功的方面必定是他们最热爱、最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如何诱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4)缺乏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法

好习惯受益一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调查结果显示,有83.34%的数学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对数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的学生仅占27.33%,而72.67%的学生在讲课时精神不能集中,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不动脑不动口也不动手。另外,能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的仅23.33%,有30.00%的学生基本上不做或很少完成或抄袭别人的作业,解题过程缺少逻辑性,没有解题步骤。还有52.00%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数学,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5)知识结构不完整,知识链条断裂,造成后续学习困难

①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不能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不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能构建概念的体系例如:有很多的“学困生”就没弄清高一数学中函数与映射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②不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一节数学课的重难点不能把握;教材中叙述的问题重点抓不住,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知识点,也说不出哪些知识没弄清;不知运用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去解题,找不出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重点,攻克不了问题的难点。

③不能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学完一节或一章的数学知识,弄不清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所有的知识都像一锅粥一样在脑子里搅成一团,不能理顺知识脉络,也从没试着去整理所学的知识点,更别说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造成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乱用知识点或错用了相似的知识点或根本无从下手,最终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

6)不良的数学思维习惯

思维依赖心理。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主动探求意识。遇到难题不主动分析思考,他们希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讲解,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并分门别类的概括。

思维懒惰心理。大多数学困生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不肯用功。他们怕动脑子,怕吃苦。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大量分析推理演算才能获取成功。有些同学懒于去分析、去尝试、去推理、去演算,从而导致思维懒惰心理的产生。遇到计算量较大、较繁琐的问题便抛在一边,等待老师的解答,遇到难题或题目较长问题就产生畏惧情绪,缺乏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坚韧决心。还有部分同学自控力较差,贪玩乐,经不起外面的诱惑,久而久之,对学习也会产生懒惰心理。

思维急躁心理。有些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理。他们往往尚未弄清题意便盲目下笔,导致错误百出。究其原因一是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二是未对条件进行分析,未对问题进行思考、推理,未对解题方法进行尝试,就急于盲目解题;三是被题目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四是在解答数学问题后忽视对问题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解决数学问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可找出另外的解题方案?是否能做推广和迁移[3]等等。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看到,高一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本人的后继发展,也影响了全民数学素质的提高。每个数学“学困生”都有其之所以落人之后的原因,因此,每个数学“学困生”应找出自己“学困”之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走出“学困”之门。而每个数学教师也应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任,端正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用“心”关注我们的“学困生”,采用不同的转化策略,帮助他们从“特殊教育”走向“平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科教文汇》P30P31 ,2011年第2

[2]张亚楠《浅谈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策略》,《青年与社会》P264P265 20149

[3]谢成英 梁国毅,《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剖析与消除方法》,《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P53 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