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写议论文

作者:吴绍华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07-28 人气:2335

                   ——议论文写作之我谈

吴绍华

【摘要】如何让学生议论文提高,我认为可以向古人借鉴。从古典文学中学习论点的提出“有点”。向古人学习具有感情倾向性的议论,即议论文中要“有我” 。向古人学习议论的方法“有比”。 向古人学习议论的语言有“假设”“有问”“有叹”

【关键字】有点    有我    有比   有问  有叹

打开电脑输入“议论文的写作”,有太多方法可以借鉴,很多理论知识如:辩证思维的训练,从多个角度、多个因素中全面地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地对问题展开论述,避免把问题说得绝对、片面或武断,纠正传统思维上的偏差;遵循发展的观点,思考事物的可变性;运用联系的观点,寻找维系点;理解对立统一的观点,消除对立点,实现统一;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反交织等等都值得学习。可是枯燥的理论在作文课上推行,往往收效颇微。如何让学生议论文提高,我认为可以向古人借鉴。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我总是更痴迷于文章结构语言的精彩,对古人的智慧无不叹服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说到“我最喜欢这段了”“我读书时就曾经这样模仿过”这样学生就更加关注这些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以高中语文古文为基础,在作文的立意、构思、技法、语言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写作范式,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为一体,则语文教师再不会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绞尽脑汁了。
下面将我平时教学中积累与借鉴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从古典文学中学习论点的提出,“有点”。

论点就是要一针见血,要刺人,才有力量。古人的文章做到了。一篇议论文的论点无所谓对还是错,只是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就可以了,然后用相关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成一家之言即可。最忌讳的是论点含混,论点都不明确,整篇文章就站不住脚。同时,论点也比较忌讳圆润,论点圆润就没有力量,“虽然……但是……”这样的论点读之令人生厌,毫无力量自信可言。论点就是要一针见血,要刺人,才有力量。如《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开头就点明自己的论点,论点有力明确,只有两个字——赂秦。又如《劝学》的开门见山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结尾提出中心论点的《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他们都是一种表判断的句子,有力明确,而我们很多议论文读了半天不知是赞扬还是批评。在实践的一篇关于“比”的作文中,有一个学生开篇这样写道“比赛、比较、攀比、对比……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比’,无非是为了定个胜负输赢,以获得一时的满足感。然而,实现人生价值,真的在于此吗?其实不然的。观点明确集中,不拖泥带水,含糊其词。

二、向古人学习具有感情倾向性的议论,即议论文中要“有我”

学生的议论文往往缺乏感染力,而原因有一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人云亦云,作文是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当读者感受不到你是与他交流时,阅读起来就如嚼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看到人来说话,才有礼貌。而古人的文章中这点做的特别好。如《游褒禅山记》于是予有叹焉一句自然地转入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议论最后的“此余之所得也”,也是一样。在元好问的《市隐斋记》中的“以予观之”“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在《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承接上文,解释文章的论点。这些语言都是在与读者交流,而不是目无读者,这样带有倾向性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在实践中学生的作文如《不简单的简单》一文的开头“《大学》有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而我认为,为人止于简单。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带动读者的阅读,与读者的沟通。

三、向古人学习议论的方法“有比”

学习《过秦论》中的“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学习《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我都会在这里段上发很大的功夫。我们都知道在时间上的比叫纵比,而空间上的比就是横比。在《过秦论》中的这一段就是纵比,从自身的地势、对手的地位、对手的工具、对手的人员,对手的谋略来比较,引人思考,什么都没变,从某种角度说还更差,可是结局却全然不同,对手强大时“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对手弱小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这样在对比中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对比中排除非主要因素得出主要结论使论证严密有力。

《师说》中有纵比有横比,“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是纵比;“爱其子”“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是横比,从对自己对儿子的要求,从不同职业的人对比,得出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证明开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在比中思考,拓展思维非常的好。比如我们还可以为作者加哪些材料来论证观点进行仿写,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态度,可以不可以思考帝王与百姓在从师上的态度呢等等。

在实践中如作文《论从谏如流》“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原的诤谏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四、向古人学习议论的语言有“假设”“有问”“有叹”

语言的锤炼是一篇文章的关键,好的议论文要求语言的逻辑性,就是要巧用关联词,准确的陈述观点,准确的表达观点,使语句之间衔接紧密,层次分明。可以应用“如果”议论,由表及里,可以运用“但”表转折,辩证思考,可以运用所有能用的关联词,在古人的文学中最常用的是假设,如《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又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假设论证,首先必须较完整的引述论据,然后提出不存在的“如果不这样”。最为叹服古人语言的精妙,他们的语言都极富有感召力有很强的说服力,每读到“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就忍不住细细的品味一番。一段里面句式的变化,从问句到否定判断句到感叹句,逐层递进有气势又不雷同,值得学生反复咀嚼认真学习模仿。又如《伶官传序》中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举例后抒发议论,不平铺直议,而是时而感叹时而疑问,好像让我们看到作者正在思考的心里轨迹,把我们也带入了他的思考,特别容易感染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议论文教学又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是决定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然而,一提起议论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深切地感受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把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日的课文学习中,把解读课文与作文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我没谈作文素材的积累,单就议论文写作如何从中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谈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