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7-05-25 人气:2221

观察能力是学生智能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在教学过程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重视。观察能力是生物学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这门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虽然大家了解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重结论轻过程的理念下,观察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研究中学生生物观察能力现状,来探讨中学生在生物学中观察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观察能力的水平,由此提出对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对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观察能力;中学生物;培养

一、前言

新课改中强调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它的课程理念主要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不能再以传授的简单知识为生物学的教学任务,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己任来进行教学。从观察能力在教学中的地位上看,可以看出其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其具备科学的、准确的、详细的了解事物特征。

二、观察能力培养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对能力概念的研究

关于能力概念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相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心理学大辞典》中将能力划分为两种:心理潜能与实际能力,并定义为能力是人们使某种活动成功的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潜能是指没有表现出来、潜在的心理能力或称为潜能,它是可以通过训练表现出来的能力,一般测量方法为性向测验法。另一种实际能力既表示已被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能力已经达到了技能熟练的程度,属于心理潜能的外部表现,一般测量方法为成就测验法[1]

林崇德在《中学生心理学》中指出:能力是使人能够顺 利 完 成 某 种活动的心理特征[2]

赵淑文的《心理学新编》中指出:能力是直 接 影 响 活 动的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 成 的 个 性心理 特 征 [3]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图书馆、电子资源等途径获得大量有关文献资料,从有关专著、期刊、报纸、网络以及优秀论文中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课题所涉及的诸多方面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2、课堂观察法:笔者通过亲身听课,上课,从真实的课堂中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对初中生的观察能力特点以及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特点作了感性的把握。

三、中学生生物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中学生生物观察能力培养的原则

中学生能力培养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①感知规律原则。包括知觉的选择性(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组合律);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原则。中学时期是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进行知觉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也相对更稳定;知觉的另外两个品质精确性、概括性也在逐步的提高;抽象的空间知觉发展,精确而短时间的知觉发展迅速,但长时间的知觉精确性还不是很高,逻辑知觉在少年期学生中开始出现。③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要求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积极主动性,改变原有的"注入式"、教师完全掌控课堂、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局面,重视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享受,在观察过程中发展,而非过分重视观察的结果是否圆满、是否验证了教科书上的理论[6]。④循序渐进原则。

(二)中学生生物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1.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首要条件”。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观察力发展的转折点,学生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必备条件就是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7]。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基本是每一章节中都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这点突出了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学生想要学好生物这门课程,就需要有相对较高的观察能力,无论是在实验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扼杀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欲望”。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生活中存在许多有趣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向学生讲解一些生物学有关的小故事,例如:摩尔根是怎么在生活中发现基因的存在位置;孟德尔在生活中通过种植豌豆提出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进行观察。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 “发现的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观察者”。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准备的人,首要条件就是激发他们的观察的兴趣。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在他们学习和观察过程中,他们会表现不同的水平和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注意到他们的不同。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紧靠兴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

1)全面观察法:既对某一生物或者生物现象进行观察时要根据一定的顺序。比如在对动物细胞的观察时,要从外内依次观察细胞膜到细胞核的结构。这样进行全面的观察,既能够提高对观察事物的整体认识,也能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比较观察法:通过比较观察可以让学生快速地发现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异,使学生不会混淆相近或相似事物,提高他们观察的敏锐性。例如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学生可以清楚的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快速而准确地掌握知识。

3)连续观察法:由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有些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学生通过一次观察就能够得出结果的,所以要求学生要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例如:在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实验中,要求学生对培养的玉米幼苗的长势和叶片颜色进行观察,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

4)重复观察法:为了区分实验现象是偶然的还是固有的,并且要减少实验的误差,提高观察的信度,就要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多次观察。

5)择要观察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现象中找出主要现象,然后再对主要现象进行观察。

4.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

1)明确观察的目的性。为了避免学生在观察时的盲目和随意,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例如:有的学生在观察玉米粒的结构时,不知道从何下手,结果将玉米粒横切,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2)提高观察的条理性(全面性)。学生观察是否具有条理性,这要看他们在观察时是否有一定的顺序,是否使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观察。例如在生物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组成装片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地逐一观察不同区域细胞的形态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到其中的差异,不会遗漏其中的要点

3)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深刻的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把观察和思维联系起来,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概括,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要提高学生的观察的深刻性,首先要提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经验,学生才可以对事物进行内在的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

4)提高学生观察的独创性。观察具有独创性的人在观察过程中使用的方法、结果的分析都具有新颖性。要提高学生的观察独创性,教师应该创设观察环境,提高较多的观察机会,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下进行观察,并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大胆猜测,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尽可能细致地进行观察。

5)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这一品质的培养,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容易一些无关的事物所干扰,所以教师在设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时,应该突出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

6)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性。注意能够在某事物或者某活动上保持长时间的特性就是观察的持久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让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例如:让学生了解生物学这门课的重要性,让他们体会到生物知识的价值,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对生物学学习动机,来唤起他们注意的维持。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自信心、愉快的心情以及平静的心情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5.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幻灯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图片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形象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

2)恰当运用生物实验。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直观的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独立活动的机会较多,可以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接触生物,这也要求学生要通过多方面、多种方法进行观察,记录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6.建立科学的观察能力的指标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观察能力的指标,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的程度以及他们的水平进行衡量。对观察能力指标的范围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目的性:明确的观察目的。②计划性:能够制定观察的程序,确定观察的顺序。③操作性:能够正确选择观察的工具。④创造性:观察中具有新颖性。⑤条理性。能够根据观察到事物本质,并做好有条理的记录。⑥敏锐性:能够敏锐地进行观察,并且观察到主要特点。⑦概括性:能够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概括。⑧精确性:能够准确区分相近事物的异同点。⑨全面性:能够对事物进行全面的多感官的观察。⑩迁移性:能够将观察方法进行迁移。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58.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67-68.

[3]赵淑文.心理学新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0-91.

[4]何宗泮.观察与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22-23.

[5]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68-69.

[6]尹坤玉.初中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7]卢润祥.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探究[N].生物学杂志.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