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复习课的高效策略

作者:官勇勇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7-05-25 人气:2322

【摘要】本文通过五个教学策略,阐述了高中复习课型的高效率实现的方法,结合自身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高效率复习的有效措施和一般原则。

【关键词】高效、整合、通法、变式、思想

【正文】高中数学复习课,要梳理知识,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整体把握数学认知结构,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深入本质,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全新认识[1]。复习课有多种课型结构,应根据实际情况随型变化,不可单一。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若干策略。

一、概括重组,梳理知识。

中学数学内容总体上是“数”与“形”两个系统的并行与交融,在数的系统中形成了代数式、函数与方程、复数集、数据处理等,形的系统以点为基元构成了图象,可分为平面图形(平面几何)、空间图形(立体几何)、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解析几何)三大块。

定期对所学的知识要点,建立横向、纵向联系,构成知识网络图,把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绘制数学思维导图[2],使学生对整个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便于知识的存储,提取和应用,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大初等函数的图像与特征,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绘制功能,将三种类型的函数图像分别整合,集中呈现,形成以三个定点 为代表的三个函数图像群。

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让底数或指数变动起来,开启追踪图像的模式,动态演示函数的图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感受到变化的规律。尤其对于关键细节:底数 必须满足 ,这是为什么呢?许多学生对此是有疑问的,需要适当说明,当 立刻出现麻烦: ,当 ,则 是一个常数函数,而与之对应的对数形式 就出现了1对多的非函数的尴尬[3],所以教材上才有“ ,明白了这一点,不妨让“ 的底数发挥参照对比作用,(注:“ ” 与“ ”对应,虽不可作为函数,但可作为二元方程[4])从而在整体中连贯变化底数,更好的理解图像,它改变了概念课中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单个函数图像的孤立局面。使得分散的知识得到整合,形成了对照,在复习课中,这种“群学、群记”模式,强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精选例题,抓住典型。

在范例讲解的课型中,必须扣紧核心概念、核心内容,精选典型例题。例题的精选,对于提升复习效率是举足轻重的,所选的例题必须切中要害,针对学生的理解误区,既要起步低,又要有适当的思考量。

下面仅仅对集合概念的典型例题举出二例

1.集合 相同吗?它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选题意图:这是一个集合表示,核心在于“代表元”的理解,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交流不同的答案,可以有效的纠正理解的偏差。

2.集合 0是什么关系? 与集合 是什么关系呢?

选题意图:这是针对学生理解的常见误区,空集与零集混淆的例题

三、突出通法,渗透思想。

“数学通法”就是经过归纳得出的解决一类数学问题通用的方法。寻求一类问题的的通用方法,并上升到数学思想层面,必能提升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5]。尽管每年高考会出现一些题型新颖的题,但其解法是通用的。

以下例举部分章节的代表例题及其通用方法。

1、数列中的通法分析

3.在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中,设 ,设

            

选题意图:数列中“回归基本量”的通用方法,强化数列中首项,通项,前n项和,以及项数n与公差、公比各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4.2015新课标I卷理(17 为数列{ }的前n项和.已知 0 = .

(Ⅰ)求{ }的通项公式:(Ⅱ)设  ,求数列 }的前n项和

选题意图:在数列模型中处理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式时,通用的处理方法是“邻式相差法”,所谓“长常相抵”对于多项长式,应当寻求抵消的策略。其中要注意的是下标的初始值正整数的要求。

2、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中的通法分析

圆锥曲线中解答题,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参数多,也是它的难点所在,如何减少变量,是解题思路的要领,也就是运用减元的化归转化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口诀:

“直线遇到圆锥线(产生四个横纵坐标量),联立方程用韦达(将两个坐标关联到系数参量),利用直线一次性(纵坐标改为横坐标表示,变量减少为一半),方程化归横坐标(最后横坐标都化为系数参量最终实现‘多量归一’)。”

3、立体几何中的通法:“空间问题平面化,平面问题三角化。”属于降维的化归思想。

四、一题多变,多解归一。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解归一,在教学中意义重大,其一,在例题中运用的“变式”,处在认知上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节省重新审题等诸多时间。其二,广阔寻求多种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牵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调用、提取已有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特级教师孙维刚所言“八方联系,浑然一体”。[1]

下面举一个典型例题进行说明:

5:已知 的取值范围。

解法1:由

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

解法2:由 ,设 θ[0]

取最小值;当cos4θ=1时, 取最大值1

解法3:(对称减元)结构的对称常常产生互补抵消等效果,从而化简问题。

,设 ,其中  于是,

所以,

这三种方法,在本质上都一样,都是通过转化为一元函数求最值,只是换元方式的不同而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变元或者换元时新元约束范围的跟随变化,才不致于破坏命题的等价性。不同的换元方式,导致了化简运算量大小不同,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

解法4:(数形结合)由 表示直线 在第一象限的部分,设 为其上任意动点,则 ,表示动点 到原点的距离,原题化为求 的取值范围,只需考察线段 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当点 重合时, ,则

,则

数形结合思想,根源于“数”与“形”两个系统的同构,即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使得两类命题可以等价互换,能够由数想到形的意义,由形想到数的结构,从而达到快速解决这类问题的目的。

五、少讲多练,做中求学。

在复习练习课中,要想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少讲,将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少教”不是学生“多学”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只有教师“少讲”才能留给学生时间去“多练”“多学”。但是学生的“多学”也不是多做题那么简单。应该是多思考、多交流、多观察。这就要求老师在之前设计好。“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课堂活动,起到一个组织者、提示者、指导者的作用。

以下五种情况可以不讲以提高效率:一是,支离破碎、毫无深度的“分析”不讲;二是,学生已经懂得的不讲;三是,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四是,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五是,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

一节课的课堂练习必须有备而往,既要围绕课程,又要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找准学生新旧知识的生长点[6], 立足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问题难易适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做到以下要求: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三是题量要适度,多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乏味;少了则又达不到巩固、检测的目的。如果没有精心准备,练习必然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参考文献:

[1] 孙维刚。《孙维刚高中数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56

[2] 赵国忠。中国教学的奇迹——成就奇迹的孙维刚"教学五部曲"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李吉宝。有关函数概念教学的若干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329598

[4] 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14)[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1;

[5] 周沛耕。《怎样学好高中数学》 科学出版社,1996

[6] 张奠宙、戴再平、唐瑞芬、李士錡。《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本文作者:官勇勇 汉族 199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 数学系 理学学士学位长期担任高中数学教学,热爱数学专业,研究初等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课例、课件与论文曾分别获得过国家级省级一等奖。 现任教于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18005098621 Email: guanyoy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