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严红玉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7-07-02 人气:2182

摘要:学习物理不能简单的记忆知识,而是一个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进程。在从不懂到懂、难掌握到有效掌握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了讨论、交流、争辩,用事例和科学数据来纠正错误概念,从而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物理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 质疑能力  实践

质疑是人类发现新知的起点,也是提出问题,善于创新的端口。人类的发明创造的起步就是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开始的。为此,培养高中生提问的能力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经之路。由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分数,忽视能力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师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经成为课改的热点话题。

一、利用科学史和物理事例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人类的思维活动起源于质疑,有疑才会问,有问才有思。俗话说:有疑问才能进步,没有疑问只能原地踏步。质疑是产生新问题、接受新知识、发现新规律的开端。从物理科学发现史上看,每一个科研成果的形成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中外著名物理学家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鲜活事例来说明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了怀疑:他提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干扰时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况,揭示出自然界中各类运动现象的性质。再经过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深入研究,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成为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再如,爱因斯坦不迷信权威对牛顿时空观大胆质疑,从而建立起狭义相对论。因此,质疑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之源。

质疑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指出: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必定是善于学习之人,通过阅读——质疑——解疑的过程,是有效学习知识的必由之路,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历程,学生就会经历 “怕读物理”到“爱读物理”的渐进过程,学会从物理教材中寻找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适应物理学科学习的难度要求。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材,不畏权威,大胆质疑,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质疑,并设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疑。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即使有些质疑是幼稚的,也要认真对待,决不能挖苦嘲讽,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

质疑能力和各种学习能力一样,可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训练得到提升,例如学生对课本中“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产生了质疑:各种材料的动摩察因数真的都小于1?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物理实验进行解疑。把一个崭新的黑板擦,让其有纤维的一面向下,放在可自由调节倾角的粗糙斜面上:实验发现在θ>45°时才匀速下滑,由msinθ=umgcosθ可得u=tgθ>1,从而说明了动磨擦因数可以大于1。针对部分学生自尊心和自卑感较强的心理特点,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自学的体会。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地争论,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和气氛,同时还要及时鼓励表扬敢于提出疑问或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当然,教师更要创设一个活泼、宽松的讨论环境,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二、巧妙传授质疑的方法与技巧

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l、利用事实提出质疑

通过实例产生质疑,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旧观点和新的科学实验结果产生冲突,利用冲突提出质疑。如几千年来,人类确信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认为重的物体肯定比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物理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有趣的单摆实验,他在摆线上系上不一样的石块,石块从最高点落到最低点所用的时间相同,由此他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质疑。再经反复多次实验,最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科学的自由落体定律。再如,关于原子结构的假说,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卢瑟福对比做了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和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相矛盾,由此他提出了质疑并推翻了“枣糕”模型,建立起了原子核式结构新学说。

2、改变条件引发质疑:

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变式条件下的不同表达形式。另外,相同物理问题要力求差别化的路径解决,从不同方向,做到殊路同归,才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在讲授单摆周期公式时,教师从改变单摆摆动条件出发引导学生合理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从天空到地井、从静到动、从单一引力场到多种引力场并存等多种情形的单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的质疑,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表达式的种种疑问。

3、转换角度产生质疑:

许多物理现象,从单一角度看学生理解了,但更换一下条件学生又迷惑了。物理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要运用不变的规律去解决干变万化的物理问题,采用重复训练的题海战术效率是很低的,必须善于对同一物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不仅可提高运用知识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对于如何处理匀变速的问题的,可以用图像、计算等多种方法。而计算法又可分别用运动学和动力学方法来处理;由于采用动力学方法涉及到力,用到牛顿第二、三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等,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切入就可得到不同的解法。所以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等效变换等是学习物理知识,解答物理习题的有效方法。

三、引导学生质疑的途径。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教师要巧妙利用高考真题、课本中的鲜活事例等来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提升学生发问的能力。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问题。

1、发挥教师示范质疑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情景,以问题链的形式做向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随着问题深入学习。

如在《向心力》一课中,许多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该运动本质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可以综合课本中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运用问题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加以说明,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和问题链,使之成为学生感知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课堂讨论的问题有: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向心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由a=v2/R可知,向心加速度a和半径R成反比,由a=Rω2可得, aR成正比,设计成矛盾情境。

教师的示范引领,要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模糊不清的内容,特别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展示。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予以科学启迪。

2、运用实验引导学生产生质疑: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学科。实验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亲手操作,有所动,才会有所思。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现象的变化来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薄膜干涉”的小实验,课本介绍了演示方法:在灯芯上撒少许盐,将沾满肥皂膜的金属丝框立在点燃的酒精灯前面,从肥皂膜上清晰看到火焰像有明显的暗亮相间的条纹。笔者根据书中要求,作了课堂演示,始终观察不到明暗相间的条纹。于是,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观察不到此现象?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学生们经过激烈争辩,决定采用把肥皂液升温的方法,当温度升高到38时再次做实验,现象出现了,48左右时,明暗条纹最为明显,达到62时,条纹又消失了。此外,有学生采用肥皂粉配置的溶液作演示,效果更加明显,只要在室温条件下就可看到清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3、利用悖论启发学生提出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矛盾”的观点,有效利用悖论来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在探讨、争辩中更正错误概念,掌握新知识,进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如果汽车受到相同的阻力,当牵引力增大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增大,速度也不断增大。教师可提出相反的观点:因发动机的功率固定,根据P=Fv功率公式推理,结果是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减小。同学们你认为哪一种分析正确?再如拔河比赛,有的学生认为:胜利一方对绳子拉力比失败一方要大;但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在不计绳子质量的情形下,胜败方对绳子拉力大小是相等的。该如何解释上述矛盾?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深入发掘课本和生活中的有效事例,引发学生的发问热情,巧妙传授发问技能,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质疑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国法. 激疑启思——谈高中物理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J].《中学物理:高中版》, 201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严红玉(1978—),女,汉族,福建邵武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