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作者:张文彪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2023-07-13 人气:86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重要论述在深刻总结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任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仅因为其基本原理是科学的,还因为其拥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不断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开创出指导中国实践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尤其是其最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次从指导思想高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角度,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并将之放到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等高度,既让马克思主义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在中国牢牢扎根,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鲜活的时代气韵、成为现代的,并最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基础上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自动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它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贯通,通过这种完美贯通将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就是要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推进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归纳总结中华文明的形态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述的基本依据,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始终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场域,不断探索深化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并历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思想深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三大历史性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同志当年曾就文学艺术如何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有过精彩的论述:“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同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绝不是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写马克思主义讲义,一切由马克思主义包办代替。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追求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两者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因此,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用真理力量结合伟大文明的必然选择和基本遵循,赋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不断深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真理性认识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重要论断,形象而科学地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始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光辉,也融合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愈加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所在和价值所在。只有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固民族历史伟业之本;只有真正做好“第二个结合”,才能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契合和相互成就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彼此需要、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但这还不是二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全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揭示了其中更深层次的内在关系。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一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通的,强调了二者之间能够互动互进的深层原因。基于这一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论述中强调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以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层文化魅力。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重要论断,为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提供了新视角,为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起草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中,明确把“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总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作为党中央认为需要研究的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之一。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真理力量,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陷入危亡到走向复兴、中华文明从蒙尘遭劫到创造新辉煌,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这应该成为我们认识和回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思想基点。同时,“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基于历史作出的重要论断,更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明确要求。在稳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尤其需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赋予了社会主义一些本质性的品质。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质,不仅仅具有文明差别的意义,而且具有了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意义,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独特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断推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存在、价值接受以及理论指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语境。因为这一“结合”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也就是说坚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必须坚守一个根本原则——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丝毫不能削弱更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更加主动自觉的行动汲取其中丰富的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我们不仅要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从孔子到孙中山的思想遗产进行全面批判继承,更要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遗产如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进行的扬弃性继承。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加以再认识再提炼,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发掘和梳理,为实现“第二个结合”提供充分的前提条件。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容博大精深,有待我们不断去发掘;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常用常新的精神资源,其意义空间也是开放的,需要依据新的期待视野不断去解读和阐释。

第三,胸怀天下,坚持把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重大论断,作为我们今天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对相互交织的“两个大局”的时代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丰富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明实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人类文明的互鉴互通中,通过推动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底蕴的传统延续与当代延伸,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史观的理论遵循与创新发展,以及对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批判性超越和对共产主义文明先进性的印证。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影响力和贡献度,着力打造一批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造福人类社会提供更多思想性公共产品,增强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力和中国发展道路的解释力,增强对旧文明的积极扬弃和对新文明的自觉追求。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