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运用于历史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赵纯锋 来源:教研室 日期:2019-02-28 人气:3716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实证是最具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学习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解释的关键能力。史料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甄别史料真伪,分析运用史料已是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常态问题和重要教学方法。本文从当前课改新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阐释了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的意义,从认识鉴别史料、精选史料、构建史料思维和史料针对练习等方面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以达到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观,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以便更好迎接文综历史科的高考挑战。

【关键词】 史料实证  课堂  思 维  效率  习题

一、“史料实证”在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中的意义

教育部于 2014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新《课标》把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高考命题的常青树——重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何成刚”。史料是历史的基础,历史命题离不开史料,对学生素养的考查离不开史料实证,因此历年的高考都通过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观,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用好“史料实证”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意义重大。

二、精选史料,甄别真伪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解读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用什么方式、通过哪些途径、什么样的史料来训练和培育史料实证意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精选史料,用好史料,鉴别真伪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观的前提。以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为例:

材料一: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引起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摘自美国学者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大增加,即使是英国这样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国家, 市场需求依然不能完全消化掉工业生产量,如此下去,便造成了生产过剩。那么英国人就面临着两个选择,其一,减小生产量,其二,扩大市场、扩展海外殖民地。此时的英国人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所以国内人几乎一致认为,可以继续抢占殖民地,扩大市场。但是当时世界很多地区像印度、北美和大洋洲等地区都已经被占领,如此来看,还有哪里可以消耗掉这么多工业品呢?英国人把目光放到了一个垂垂老矣、江河日下的国家——中国。——摘自煮酒君《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力量对比》

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则史料,并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材料一费正清的观点是站在西方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也未能揭示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材料二煮酒君的观点符合教材的观点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是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扩大市场、扩展海外殖民地、获取廉价原材料产地。

通过两则观点相悖的史料分析和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史料研读基本的方法:1.在读史过程中要忠于原文之意。2.分析史料的角度、立场努力做到端正、客观,避免用个人主观臆测代替材料说话。3.结合作者的语境和背景让史料回归本位,对于史料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语言风格、所处时代等认真细致研读以便透过史料发掘作者想表达的态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史料实证观意识,正确甄别史料真伪,认识史料要基于唯物主义史观这一基本原则,学会辩证看问题,才能正在做到论从史出,论之有据。

三、基于史料,结合典型例题采用史料教学法,构建史料实证思维

史料实证强调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态度和方法,然而史料辨析却需要借助史料思维的形成和提升。史料思维是史料实证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更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思维在史料对比分析和解释上的思维要求。而史料教学在课堂的运用则是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围绕主题,精选史料,疏密有致地运用史料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史料与教学高度融合。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思考,形成史料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提升的过程。

以分析归纳特点为线索开展课堂专题教学为例:

例题一:封建社会的繁荣宋代“商业革命”。精选材料:两宋时期,铜钱在金属货币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由于商业的发展,造成对货币的巨大需求,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钱之外,鉄钱也在很大区城内流通①……北宋前期,川陕地区出现了交子,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钱荒,此前使用于川陕一隅的交子通行于东南地区,成为南宋统治地区普遍行使的一种通货。……金银特别是白银在宋代进入了流通领城。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其所独具的货币职能已经在社会各方面发挥出来。南宋后期,由于钱荒和纸币的信用危机,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明显增加③,这为明代白银上升主货币奠定了基础。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问题】据材料,归纳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

【思路】由于材料内容较多需留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分析材料并进行分组讨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解读提取信息,查找关键,得出答案:1.多种货币在不同地区流通2.在传统金属货币外出现纸币3.贵金属货币白银开始流通。

【答题技巧】归纳特点类问题的方法指导:1.归纳特点类题型要注意省略号前后的信息2.寻找材料的中心语——货币流通3.定时空,找时间和空间限制。4.标注重点段落词句。

例题二: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載,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①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玩耍的奇珍异宝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③。-------《唐朝的丝绸之路》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

【思路】(1)明问题,找方向: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相对开放的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从范围、领域、产品等角度概括。(2)定时空:唐宋时期。(3)提取信息,找关键:①反映唐宋时期对外交往范围广泛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③从交流的内容看,中国传出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是土特产、物种等。

【组织答案】答:1.交往范围广泛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3.中国传出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外国传入的是土特产、物种等4.货物输出伴随文化传播。

通过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史料,用史料说话史论结合才能还原历史,解释历史建立起史料思维。但是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史料选取的要有代表性、典型性。2.史料的使用要适度性,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适度选择3.梯度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字性、可读性、直观性、逻辑性的综合考虑。

四、精选课后习题、提升史料针对性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在课堂上通过史料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史料实证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解释历史,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史料实证”专题训练。课后习题的选择应侧重于史料文字层面的意思理解和史料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相应知识点的运用。以高考真题为主,精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明确的选择题和观点论述题进行强化性训练。通过课后习题的针对性训练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升史料实证思维意识,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工作,老师需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甄别史料、精选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史料,强化自身的史料备课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整理,甄别史料,通过史料分析运用帮助学生构建史料实证思维,在课后精选有针对性的史料实证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消化。

历史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观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是渗透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历史课堂上抓好了重证据的史料实证教学,就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实证态度与求真的实证精神。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有效率,才能顺应当代历史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沙田学校 王剑 ,《在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实证的方法与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0

2)广州中学  陈伟 《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中历史一轮备考复习》.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01

3)湖北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张尊健 《高三历史复习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01

4)王朝银主编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