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亲子沟通小方法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03-09 人气:2525

一、青春期是心理危险期

因素1:青春期的大脑发育的特点

在青春期时期,大脑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他这一段时间之内要处理的信息量是成人的2倍之多,那就像一台电脑,在你同时做很多东西的话,那就死机嘛。所以这个生物体为了要保证大脑正常的运行,他必须要关闭一部分功能。青春期的关闭的是哪部分功能呢?就是负责我们的计划、体验、理解、因果关系,所有这些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那部分大脑功能。不幸的是,在青春期期间,这部分功能90%是关闭的。这个功能部分叫前额叶。那前额叶是做什么呢?你的孩子在七八岁时挺有同情心,心里挺能替别人着想的,然后自己计划自己的书包啦,自己安排活动都挺好的,然后突然到了十四岁以后就天天不记得这个,那个也不记得,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事情也不想想后果。

有个心理学家讲述了自家的例子,19岁的儿子,经常跟他去演讲多次,也懂得以上的一些理论,也很熟悉了。某天晚上在家,他站在厨房里看着他儿子刷盘子,冲好之后放洗碗机呢,他站那儿就在想一会儿刷完去买点什么菜,去超市…….突然儿子就问他:咋了?你干嘛那么看着我?他解释没啥啊,就是在想别的事啊。儿子说,你撤谎,你看我的表情就是表示我刷碗的方式不对!他说我真没看你刷碗的方式,然后一想,啊,他就跟儿说,那你记不记得我演讲里提到的青春期的孩子不太会读亲人的表情或者他人的表情,这个时候你就基本上就现在这状态。同时你觉得这时候你提醒了他,他应该理解了吧?没有!他儿子回头跟他说:不要以为你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就理解我!上面这个例子就是让你记住,很多时候他不讲理,是因为他讲理的那部分功能关闭了。


因素
2:童年期积累的问题开始爆发
大脑还有一个区域叫做杏仁核,他的功能是负责产生负面情绪,在个体14岁左右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当青春期来临,杏仁核发育成熟,个体会更加全面、更加容易体验到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而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在20岁左右发育成熟,个体到了二十岁左右等到前额叶发育成熟,它的相应功能重新开启,才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绪情感。

青春期是个体第二个自我意识飞跃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逐渐独立,小学时还比较依赖父母,而到了高中,孩子离开家庭,更多的时间待在学校,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渐渐独立,有了回避父母管教的空间;进入青春期,不断茁壮成长,他们身体上已经有能力摆脱父母的管教,小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打骂孩子,但是长大了家长可能已经打不过他了;孩子越长大看到更大的世界,在环境中认识自己,中学之后,孩子的认知水平上升,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会感觉爸爸妈妈并不像小时候那么全能,知道的东西也不一定正确,父母的观念和思想可能是过时的、陈旧的,孩子在与外界互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父母,认识家庭关系,认识到过去的家庭是否给自己带来了伤害。

因素3:早期经历对心理健康有着持久的影响力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早就拉开了序幕,只是疫情的来临达到了高潮。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另外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说过一句大家较为熟悉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可见,童年的经历对我们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网络上有一篇帖子问:大家经历过的对孩童最具精神摧残力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离婚了!

——才考90多分有什么好高兴的!

——整天只知道玩,你知道爸爸妈妈赚钱有多辛苦吗?

——怎么又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问题?

——书都读不好,你还能做点什么?

——你看看人家!(别人家的孩子)

——宝贝,我们都是为你好!

——你怎么都听不懂啊!

——就只是个玩具而已!

——算了,就这样了,我们再也不管你了!

——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

虽然现在很少有行为暴力对待孩子,但是不少家长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语言暴力。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曾经是否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深远的伤痛。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有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里面提到一种沟通方式,先表达你观察到的,再表达你的感受,接着是你的需求以及你的请求。比如“爸爸看你一直关在房间里面,没有做作业,爸爸妈妈有点担心,也有点着急,我想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我没有扮演好爸爸的角色,没有及时发现你的困难,没有办法给你带来帮助和支持,我感到很愧疚,你愿意出来和我谈一谈吗?”

因素4:资源匮乏,自主掌控感弱

比如谈恋爱,当孩子在恋爱过程中遇到困难,她很大程度上不会去寻求老师和爸妈的帮助,可能会找同学帮忙,但是同学并没有很多经验来帮助她,所以她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相对匮乏。

因素5: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考上名牌大学难

我们都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但是考好大学其实是非常难的,985高校在福建省的录取率大概是2.1%211高校的;录取率大约5.7%,其实升学的压力非常大,家长不要唯成绩论给孩子太大压力。

二、疫情增加心理风险

1.感觉剥夺实验:让被试在缺乏磁极的环境中逗留,带上半透明的眼镜,纸板制作的手套,关在隔音室里,每天给你20美元(相当于现在1000人民币),你能撑上几天?两三天后,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思维受到干扰,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现象。




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448346429,3501819689&fm=11&gp=0.jpg


疫情期间长期居家的同学相当于待在一个近似感觉剥夺的环境,因此你会发现孩子有些行为上的失调和无聊焦躁,无法专心学习,这些事是很正常的,有许多成年人也表现出焦躁不安。

2.亲和动机理论:亲和动机,其核心需求是个人要与他人保持一种温情、和谐、友好的联系,希望被他人接受和喜欢。希望脱离会产生人与人之间冲突、分离的情境。当你的孩子在家因为感觉剥夺而无法正常学习时,同时与父母长期待在一起,那么父母和孩子的亲和动机将会降低,当孩子从父母身上无法满足亲和需求时,他便会找同学,没办法出门只好用网络联系同学,如果没有关系很好的同学,他可能会去找网友聊天,这也就形成了孩子经常抱着手机的现象。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至少需要一段有质量的关系。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理解。

三、三件事不要做,负面的事情比正面的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大得多,不做焦虑的父母。

不发火

1.不管孩子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先不要发火,平复一下心情,深呼吸。如果你在深呼吸的时候依然会想到不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在深呼吸时数数,比如吸气,1234,呼气,1234,当你把注意力都放在呼吸和数数上面,你就会发现你的注意转移开了。

2.有时候我们在无意识之中就发脾气了,发完脾气会感觉很后悔,刚刚不应该那么粗暴,非常愧疚。家长可以在手机上定一个闹钟(比如每晚九点响起),内容设置为:不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不说侮辱孩子人格的话,不说增加孩子焦虑的话。当闹钟响起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今天一天我有没有做伤害孩子的事情,以此来每天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发火,渐渐养成一个习惯。如果一个成年人都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何况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呢?

不啰嗦

   1.不讲大道理,大道理是永远正确的废话。家长常常会说一些话:“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努力学习,你要专心听讲,考上好的大学才会有更好的出路……”之类的话,这些话都是对的,但是没有用。怎么专注学习你知道吗?你不知道。怎么考上好的大学你知道吗?你也不清楚。你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更多具体的方法,而且这些话他们从小听到,这些道理孩子都懂。

   2.不要过早或仓促地给建议,孩子是自己的专家。先听孩子讲,在讲的过程中他会自己渐渐梳理好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家长在听完之后可以给出更全面更好的建议。

超限效应: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4)没有换位思考。有时候家长只想按照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方式来管教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孩子身边唠叨,结果事与愿违,引发孩子逆反心理。

不焦虑

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

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我们会觉得孩子非常的糟糕,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更糟糕的事情。其实我们的孩子状态挺好的,而是家长过度的焦虑了。记住:

  1.绝大多数孩子都很好,我们焦虑的事情大多数不会发生;

    2.孩子未来总归会有个去处,也永远保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家长要信任孩子,积极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求未来。

踢猫效应: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地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我们可以看到负面情绪的不断转移,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序。父母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焦虑等负面情绪传达给孩子。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四、三件事要做,做一个有存在感的爸妈。

①跟孩子多一些情感上的联结;

②给孩子负面情绪一个出口;

③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具体参考做法(括号中的数字代表着前面的三个方面):

跟孩子一起看小时候的照片或视频(①)

和孩子聊天,听孩子倾诉。让孩子多说,而不是家长多说,家长只需要适当的回应:我在听、然后呢、你继续说……(①②)

肯定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在合适的时机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很爱你,妈妈很高兴你是我的孩子。”(①)

跟孩子一起打游戏、看电视节目。了解孩子的爱好才能为你们提供更多的交流。(①)

当孩子表现出烦恼的时候关心支持他。(①③)可以这么说:孩子你碰到什么困难了?爸爸/妈妈有点担心你的状况,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地方吗?

跟孩子一起做一些活动:打羽毛球、跳绳、跑步、下棋、玩呼啦圈等等。(①②)

五、两个注意事项

1.家有二宝:注意老大的感受和情绪状况,很多家长表示对两个孩子很公平了,其实面对大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ta才能够分享爱给弟弟妹妹。

2.亲子关系严重冲突:倘若目前你们的亲子关系已经较为紧张了,首先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由来已久,家长要从过去寻找答案,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孩子沟通,或者向孩子邀约,什么时间合适我们聊一聊。并对过去的所作所为真诚的表示道歉,如果无法实现面对面沟通,不妨试试写信,仪式感可以多一些,可以用精美的信封和信纸承载你的感受和想法。或者通过第三方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朋友来了解他的情况。在沟通时,把主动权教给孩子,表示不会强硬地强迫他去做事情,可以问问他未来想要怎么规划、有什么打算?请家长在沟通的时保持耐心,并保障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