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逻辑性的研究

作者:艾启英、魏冬英 来源:教研室 日期:2014-12-31 人气:3211

课题名称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逻辑性的研究

课题级别

省级

课题负责人

饶干东

课题参与人员

艾启英、魏冬英、吴雪芬、郑雪娇、陈小敏、张明康、彭彦、温暖宁、潘双喜、游佳莹

 

课题简介(申报、立项时间;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等)

1.       申报时间:20119

2.       立项时间:201112

3.       申请立项论证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1落实新课程地理理念的需要

具备清晰的条理进行逻辑思维,是落实新课程“重视对问题的探究”的地理理念需要,因为应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才能进行探究而得出新的结论。

1.2学生在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1.4福建省质检分析学生思维方法的得分情况如下:

  

以上图表表明:演绎思维和推理思维在地理试题中占据重要地位,考生在空间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上表现的较为理想,在推理思维上表现的较差,而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12我校地理组参加了福建省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初期对500多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证实:有70.2%认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很一般;有65.8%的人认为在考试中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而丢失分;而因为审题、思维、分析和表达的逻辑能力不足而丢分的人数分别占128%      165%479%228% ;当问到学生“是否会对地理教材内容(例如区域地理部分)进行比较?”只有56%的人经常做、215%的人有时做、366% 的人偶尔做、363%的人从来没有做这项工作……

同时,教师在用教材教,处理教学内容时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利于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调查反映:教师对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关键。

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课标、教材,开发师生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有效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心。

发现问题—— 直接创新—— 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逻辑思维渗透于一切创造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过程形式与创新、创造过程密切相关,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推理与论证。

可见,不管是思想上的认识,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证明我们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题组教师认为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研究目标

⑴科研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基础,以高中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系。拉动电子教案、课件、资料的编写,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辅助教学。探究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同课堂教学模式。⑵育人目标: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教师心田,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过重负担,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能身心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促进其专业化发展。⑶学校管理目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 2.2研究内容

基于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地理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我校地理教研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课标的逻辑性分析与评价研究,力求对课标整体解读细化。

教材的逻辑性分析与评价研究,探索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有效性(按教材的章节为载体进行课时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逻辑性,力求建立与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教材配套的适用教学课件,以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构建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建设校园地理资源库,探索多媒体在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4.1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理论学习、积极探索有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及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教学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辅以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活动实践的方法,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有效实施。 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关于实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性依据和可借鉴的资料。 经验总结法:目的是结合本校实际与本课题有关的实践经验进行筛选,从中提炼出一些符合实际且可操作的措施,为建立我校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行动研究法:以创建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动态性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4.2阶段目标(以高中地理必修12为研究对象)

⑴阶段一:完成课标整体解读细化工作。

⑵阶段二:完成关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有效性”的研究工作。

⑶阶段三:完成“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逻辑性”的研究。初步构建以地理实验、活动为特色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

⑷阶段四:进一步完善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多媒体教学研究提供保障。

4.3研究步骤与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012年2月:查阅资料并确定研究课题和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及统计

2012.2---2012.6: 课标细化解读,承办省地理会议并完成必修1、2的教学设计和课件

2012.9---2013.9:同课异构,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研究

2013.1---2014.6:课题总结(撰写论文、整理资料)

已获得课题

研究成果

1.       验收时间:201469

2.       验收方式:现场验收

3.       研究成果:

研究的成效

回顾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检查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标。科研目标初步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各备课组从起始年段开始进入课题研究,高二至高三文科班的实验成绩具有可比性。以下数据为2014届四个文科班的前测和后测成绩分析。

⑴ 实验对象及实验时间

实验对象:2014届四个文科班。

实验时间:2012年9月——2014年5月

⑵ 问卷调查

材料见附件1.

通过课题研究初期对500多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证实:有70.2%认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很一般;有65.8%的人认为在考试中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而丢失分;而因为审题、思维、分析和表达的逻辑能力不足而丢分的人数分别占128%      165%479%228% ;当问到学生“是否会对地理教材内容(例如区域地理部分)进行比较?”只有56%的人经常做、215%的人有时做、366% 的人偶尔做、363%的人从来没有做这项工作……

从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课题研究初期,师生对逻辑思维的认识和教与学都不到位,这是造成成绩不理想的关键原因。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课标、教材,开发师生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有效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心。

2014年,由于原高二、高三学生相继毕业,有可比性的只有原高一学生,也就是现高三文科学生。

   对逻辑思维能力概念认识较到位的同学从72%上升到85%,认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提高从65%上升到70%;认为在考试中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而丢失分从17%下降到12%;学生认为教师对地理读图、分析图、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培养非常重视分别从37%上升到62%、从24%上升到42% ;当问到学生“是否会对地理教材内容(例如区域地理部分)进行比较?”经常做的同学从上升到24%、有时做的同学从16%上升到21%、偶尔做的同学从49%下降到39%、从来没有做这项工作的同学从27%下降到16%……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师生对逻辑思维的认识达成一个共识,必须通过教与学双方共同努力,从课堂到课外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逻辑思维来加强四种能力的训练:a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前提;b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高考地理考试的核心能力;c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题得分能力;d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最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基础能力训练学生使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阐述、论述、表达,指导学生在地理问题的解答中回归教材中的语言表达,同时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简洁、精练,概念不产生混淆。

课题后期对现高三文科学生的研究统计数据表明,本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效果显著。

⑶实验前测、后测成绩及分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将4个班地理前测和后测的成绩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各个班实验前后的成绩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 四个班前后测成绩成对样本统计量SPSS19.0统计

 

均值

N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1

1班前测成绩

56.96

48

14.357

2.072

1班后测成绩

66.750

48

10.5659

1.5251

2

2班前测成绩

48.83

46

16.103

2.374

2班后测成绩

63.39

46

12.912

1.904

3

13班前测成绩

51.40

58

15.591

2.047

13班后测成绩

69.405

58

13.3746

1.7562

4

14班前测成绩

54.55

55

14.248

1.921

14班后测成绩

69.50

55

13.520

1.823

 

2 四个班前后测成绩成对样本相关系数SPSS19.0统计

 

N

相关系数

Sig.

1

1班前测成绩 & 1班后测成绩

48

.394

.006

2

2班前测成绩 & 2班后测成绩

46

.533

.000

3

13班前测成绩 & 13班后测成绩

58

.267

.043

4

14班前测成绩 & 14班后测成绩

55

.499

.000

 

 

3 四个班前后测成绩成对样本检验SPSS19.0统计

 

成对差分

t

df

Sig.(双侧)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1

1班前测成绩 - 1班后测成绩

-9.7917

14.0810

2.0324

-13.8804

-5.7030

-4.818

47

.000

2

2班前测成绩 - 2班后测成绩

-14.565

14.303

2.109

-18.813

-10.318

-6.907

45

.000

3

13班前测成绩 - 13班后测成绩

-18.0086

17.6261

2.3144

-22.6432

-13.3741

-7.781

57

.000

4

14班前测成绩 - 14班后测成绩

-14.955

13.909

1.875

-18.715

-11.194

-7.974

54

.000

 

从表1可以看出四个班学生在实验教学前后成绩的均值、标准差和均值标准差误等统计量。直观上看,四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有较显著的差异。

2给出了本教学实验成对样本的相关系数。从表中可以得到,四个班实验前后成绩的相关系数为正,相关系数显著,其中,2班和14班响应的概率值为0.000,相关系数十分显著。

3给出了本实验成对样本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得到实验前后四个班学生成绩之差的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误、95%的置信区间以及T检验的值、自由度和双侧概率值。四个班实验前后T检验的概率值都是0.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所以可以认为实验教学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5.创新之处:

⑴理论贡献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并非乏善可陈,它的一些有效的做法我们不能抛弃,应当理直气壮地继承。因此,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本土资源,运用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进行稳妥的改革与优化,探索出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一练二导三设四化这是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教学研究工作做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⑵ 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成型

    通过阶段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有效教学模式——“一练二导三设四化”的课堂教学。我们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出发,认为“一练二导三设四化”的教学模式达成需要以下几个环节:一适度训练→二有效引导、指导;三种预设:教学目标、学生心理、教材解读→学科兴趣化、简易化、难点分散化、问题典型化的四化策略[见附录:详见《模式解读》及魏冬英省级汇报课总结、彭彦汇报课总结、游佳莹全国一等奖汇报课总结]

总之,课堂有效教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减轻师生的身心负担,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挖掘出更多的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来丰富和发展我校的教育理论宝库